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半导体材料、有机电子学基础理论、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和器件。
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希,男,汉族,1965年12月生于辽宁省本溪市,籍贯湖南长沙。1987年3月加入中国,1992年12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吉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1982年至1992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学习,分别获得分析化学学士学位、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1991年至1992年在德国美茵兹大学博士联合培养。1993年至1994年,任吉林大学化学系讲师。1994年至2003年,任吉林大学化学系教授。2003年至今,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理学院副院长、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主要从事超分子体系的构筑、调控与功能研究,包括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超两亲分子与可控自组装,超分子自由基,超分子化疗,界面组装与有序薄膜,单分子力谱等。
主要获奖与荣誉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1998),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名列第二),中国青年科技奖(2006),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08),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2010),美国化学会会士(2016),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6)等。
黄维,有机电子学与柔性电子学专家。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黄维院士是国际上最早从事聚合物发光二极管显示研究并长期活跃在有机光电子学、柔性电子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之一。从九十年代初开始致力于跨物理、化学、材料、电子、信息和生命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起来的有机光电子学、柔性电子学等国际前沿学科研究。在构建有机光电子学科的理论体系框架、实现有机半导体的高性能化与多功能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富有开拓性、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是中国有机光电子、柔性电子学科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SCI主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60余篇,国际同行引用逾30000余次。获美国、新加坡和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0余项,出版了《有机电子学》、《生物光电子学》等学术专著。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科技奖一等奖等科技奖励,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等。
郑强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88年硕士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1994年获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92-1995年曾留学日本京都大学。1995年留学归国后在浙江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高分子动态流变学研究学术团队,1998年晋升为教授。
2005年郑强教授当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强教授在多相/多组分复杂高分子填充体系流变学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提出被国际上誉为“The Model of Song and Zheng”的流变“两相”模型。
他是中国流变学研究领域第一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浙江大学化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主要负责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二级重点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
2009年2月至2012年6月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浙江大学对口援助贵州大学,2012年作为浙大副书记的郑强担任贵州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2020年4月,担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成为山西唯一一所一流学科高校的一把手。
长期致力于纺织材料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在天然纤维资源开发、化学纤维创新应用、新型结构和功能纺织材料等领域开展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应用开发研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先后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3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目。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合著书籍3部;在Nat. Commun.、Adv. Mater.、ACS Nano、Prog. Mater. Sci.、Nano Today 等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指导研究生100余名,其中1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吴健,女,汉族,1965年7月生,浙江海宁人,1985年7月加入中国,1990年8月参加工作,浙江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和物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浙江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本科学习;1985年9月至1990年5月浙江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和物理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第九届、第十届浙江省政协委员, 兼任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研究领域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主要研究反应方法学,研究过渡金属催化的相关反应,有机小分子催化的相关反应,功能性或响应性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形态等领域。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学化工系,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在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的资助下,赴日本大阪大学太阳能化学研究中心工作;2001年,在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下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第一物理研究所工作。2003年4月加入日本电话电讯株式会社(NTT),同年9月底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归国。2016年7月,天津大学副校长。
胡文平教授主要是做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在新型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凝聚态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光电器件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发表SCI论文480篇(IF10.0的125篇), 包括Adv. Mater. (66篇),J. Am. Chem. Soc. (19篇)和Angew. Chem. Int. (7篇),被SCI引用超过15,000次(H因子=64)。编有中文专著《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一部(科学出版社,2011),英文专著《Organic Optoelectronics》、《Nanogap Electrodes》两部(Wiley出版社,2012,2014),合著《分子材料与薄膜器件》一部(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主要研究成果:课题组深入研究了分子材料的光电性质等,取得了多项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分子材料的凝聚态结构决定着其性能,最终影响着材料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如何正确评价材料、揭示其本证性能,是优化材料结构,指导进一步合成的关键,也是获取高性能分子材料的重要方法。课题组在该领域开展了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一批突出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是该领域国际上有影响的团队之一。
长期从事微系统与控制释放、智能膜材料与膜过程、多相流旋转强化分离过程与装备相关领域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40余项科研课题。截至2019年3月,已在Nature Commun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36篇、EI收录论文239篇;申请中国专利48项(已授权37项)和国际专利12项(已授权12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其中,国际著名出版社Wiley、Springer和RSC邀请撰写和主编英文专著4部),参编全国大型技术手册2部,参编中英文专著和教材等15部。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成果多次被Nature Materials等国际重要学术杂志作为“研究亮点”专题报道。
褚良银教授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创新领军人才;英国伯明翰大学荣誉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科技管理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省政协常委和科技委副主任。
1982年10月生,陕西扶风人,理学博士,教授。2004年在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2006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 of Michigan, Ann Arbor)获硕士学位。2009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获博士学位。2011年6月参加工作,2015年10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原化学学院副院长,2016年6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常务副院长,2017年11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19年9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从事新型纳米多孔材料、开放框架聚合物理论与设计及其在关键分离过程、环境防护以及能源气体生产与储能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在Nature、Scienc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60余篇论文,论文SCI他引超过8000次;获美国授权专利6项,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第二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引进青年项目。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北京青年五四奖章。担任国际IZA学会MOF Commission常务理事,中国化学快报、中国化学学报和Scientific Reports 等杂志编委。
近年来,主要是做功能性有机材料、能源化工和聚烯烃结晶过程的研究。着重功能性微(纳)米尺寸球型有机硅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应用,聚烯烃用成核剂和抗氧剂的制备,成核机理、成核结晶动力学;生物柴油及SNG等相关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科委、国家基金委、863计划,中国石化等科研项目40余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重点项目8项。申请专利50余项,获国家专利21项。获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各7项(其中2013年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07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 2009年、2019年获国家教学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2018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2010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2013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作为主编出版《化学工程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07年)、《精细有机化工制备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320万字)、《合成材料添加剂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43万字)等7部。在AIChE 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IE&CR, Polymer, Langmur、JPS,化工学报等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各种学术论文280余篇。培养研究生100余名。
张立群,男,汉族,1969年12月生,内蒙古人,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1990和1995年在北京化工大学分别获得橡塑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和材料学专业博士学位,之后留校工作。其间:1999年至2001年,分别在美国阿克伦大学聚合物科学系和凯斯西储大学高分子系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历任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2020年5月,任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要是做橡胶材料科学与工程、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与聚合物加工工程方面的研究。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入选第一批国家“万人计划”,2013年入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发表文章4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发表的SCI收录文章300余篇,入选Elsevier 2014-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100余次被邀在大型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报告、邀请报告、大会共同主席和分会主席。主编国内著作2部。获得中国发明专利200余项。以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获得美国化学会橡胶分会Sparks-Thomas科技奖(每届全球1名)、日本化学工学会SCEJ亚洲研究奖(每届亚洲2名)、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Morand Lambla Award(每届全球1名)、国际橡胶会议组织奖章IRCO Medal(每届全球1名)。
现任教育部弹性体材料节能与资源化工程中心主任,中国轮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橡塑产品绿色制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荣誉理事、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Science Bulletin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高分子通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橡胶工业等学术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
现任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黑龙江省重点学科带头人、阻燃材料分子设计与制备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先后获得校首届学生最喜爱的十佳教师、校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优秀员等称号。
主讲《有机化学》、《阻燃化学》、《高分子研究方法》等课程。主编了《有机化学》教材。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负责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个校级教学团队。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三等奖2项。主要从事环境友好无卤阻燃高分子材料及生物质材料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90余篇,被SCI他人引用500余次,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省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21项,彩色纤维粒子、高效膨胀阻燃剂、氯溴代磷酸酯阻燃剂和水溶性聚氨酯涂料等成果实现了产业化。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高校科技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印杰,博士、博士生导师,1964年2月出生于上海市。1989年1月至1992年9月在英国Lancaster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1992年10月到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历任化学化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中国化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主要是做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主持《高分子材料领域高质量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被评为“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发表学术论文约200篇,其中在Adv. Mater., Macromolecules, Chem. Commun., Chem. Mater., Langmiur,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Polymer 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8项;1996年和1999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2000、2005年度两次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目前承担的课题有:上海市科委基础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若干项等。
邢卫红,汉族,1968年生,江苏如东人,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从事膜材料与膜过程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863等20多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1、排名4)等在内的2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78项(已授权54项),申请美国专利2项及PCT专利3项。获得江苏省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高校院所科学技术创新人员创新创业先进个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优秀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等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
兼任“十二五”国家科技重点专项(高性能膜材料专项)专家组专家、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膜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水淡化及水再利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非均相专业委员会委员,《膜科学与技术》杂志编委等。
主要从事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可控合成,结构与性质表征以及相关应用研究。开发了2类催化体系,实现了生物基单体γ-丁内酯的聚合及共聚。基于天然氨基酸制备了多种可降解刺激响应性高分子材料,阐明了单体结构和聚合物二级结构与刺激响应性的构效关系。通过开环聚合发展了制备可注射多肽水凝胶新方法。在结构表征方面,拓展低温冷冻透射电镜技术对纳米组装体结构的原位表征,发展新的样品制备手段来研究复杂超分子组装体微纳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回国工作以来发表文章130余篇,授权中国专利15件。2012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15年获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学科团队领军人才支持;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5年获青岛市创新领军人才计划支持;2016年获批“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18获批科技部“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并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2018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目前任the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Polymer Chemistry副主编,第30届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第30届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理事。
陈义旺,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4),国家“万人计划”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2016),国家百千万人才 (2017),国家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领军人才(201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1999)。1999年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2003年德国美茵兹大学和马尔堡大学博士后,2003-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Research Fellow。现任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南昌大学高分子及能源化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杰青/国际合作/面上项目等研究。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Joule;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40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撰写专著2部,教材2部,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和江西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主要是做高耐磨有机硅弹性体、柔性太阳电池设计与印刷加工及超级电容器等可穿戴高分子能源体系纳米复合方面研究。
李学勇,男,汉族,1950年9月生,河北石家庄人,1974年3月加入中国,1968年6月参加工作,北京化工学院高分子系高分子化工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学学士学位,工程师。现任十八届中央委员,省委副书记、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奇,男,汉族,1957年9月出生,山东沂水人,1976年10月加入中国,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高分子化工专业。1974年3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委党校校长。
安立佳,1964年11月出生于吉林前郭,高分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兼吉林省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
覃伟中,男,汉族,1971年7月生,广西玉林人,吉林省吉林市出生,2001年6月加入中国,1996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 现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习大大于1975-1979年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学习 ,原来“我们都是学化学的”,高分子学得好的,都去当校长、省长了……
声明: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面进行留言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北京新政48小时:中介凌晨1点签完单,有购房人第2天忙签约,大砍价不现实
吴清:证监会正在深入开展注册制等长期资金市场改革综合评估 将抓紧研究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长期资金市场改革的一揽子举措
几千万人等雨停!杭州暴雨,长沙暴雨,安徽暴雨,背后是一场不可忽视的危机
CCTV5直播巴拉圭vs巴西:2.9亿欧双子星需验证自己 桑巴狂攻争胜
独家授权 颜值爆表!蓝戟A750 PHOTON 8G OC艾尔登法环黄金树幽影联名款评测
优派推出 27 英寸 2K 185Hz 显示器 VX2779-2K-PRO-W,1099 元
OPPO Find X8和vivo X200:均再次被确认,谁会是旗舰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