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南大人工智能专业课表引围观差点被网友看成数学系
首页 > 产品中心 > 食品加工
来源:米乐体育app官方下载ios版    发布时间:2024-02-15 20:19:03

  今年秋,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招收了第一批本科生。由于人工智能专业在我国是个新兴的火热专业,

  看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最直观的方式当然是看课表了。前段时间,有自媒体就报道了南大人工智能学院的课表曝光,称周志华教授为第一批00后,准备了大剂量烧脑数学,收获了不小的点击量。其实南大每个专业的培养计划都挂在教务处的网站上,谈不上曝光,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查看的。

  乍一看课表,除了思想道德修养、体育和大学英语等通修课外,似乎都是数学课,而且是花式的数学课,既有离散数学,还有高等数学、数学分析等。让人不禁觉得,这就是一数学系啊!实际上,这三门数学课是很常见的,商学院也有开设。作为一个文科生,我也小有涉猎。

  之所以会让人觉得这就是一数学系课表,恐怕是因为涉及到人工智能的专业课程太少。其实我上大一时,也就只有新闻学概论和本专业有关,如今随着人文大类招生的启动,刚上大一就学本专业相关知识的更少了。这恰恰是南大的培养特色。在我看来,重点不是数学课,而是整周的课程都真多!看这个课表,一周就有37节课。

  南大人工智能学院对数学的重视,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实在成立之初就已经定下了。

  学院成立时,周志华教授接受各个媒体采访就大谈数学的重要性:“人工智能技术所面对的问题千变万化,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可能种类很多,这不是一天两天的课程就能学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打基础的过程。”

  从实质上而言,一张课表受到关注,仍然体现着外界对南大人工智能学院的格外的重视。转眼间,从最初的建立到第一批本科生正式上课,已经过去半年了。据报道说,今年人工智能专业共招80人。其中有70人从高考填报志愿的考生中选出,10人通过学校综合评价选出。

  今年3月6日,据新闻媒体报道,南京大学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在AI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南京大学组建人工智能学院,致力于建设一流的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基地和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打造AI学科高峰,以自身实践探索人工智能内涵式发展新道路,形成“基础研究”、“人才教育培训”、“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形态趋势,为智能产业开花结果注入原动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学术重镇和人才高地。

  人工智能学院何时进行招生?有哪些研究方向?学生工作前途如何?学院成立后,南大计算机系与软件学院的领导就相关问题接受了媒体采访。

  南大计算机系与软件学院党委书记武港山介绍,人工智能学院将初步设立两个专业方向,一是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另一个是智能系统与应用。根据真实的情况,争取今年就开始招生,初定招生规模为60-100人。程序完成后,还会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据介绍,南京大学的人工智能学院是借助于计算机学科长期发展,孕育出来的学科。

  在计算机学院攻读机器学习方向的研究生谭志豪介绍,虽脱胎于计算机学院,但人工智能的学习要求其实有很多不同,打好基础很重要:“人工智能其实上手会慢一点,对数学素养要求会高一些。编程的侧重点,还有一些对于优化、矩阵的要求,可能会和计算机不太一样。不论做科研,还是应用,都会有一些不同。”

  周志华教授说,智能化趋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关人才教育培训需要全面、深入的学习专业相关知识,这样的要求与计算机系的宽口径培养模式有所背离。因此,成立单独的人工智能学院意义重大。学院将采用全新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比如机器学习,这个作为核心课程,在技术类,我们有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有语言处理,语音的信号处理等等。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会涉及到一些平台和系统,这样一些出口性课程。还有一个方面,人工智能学科是产学研结合非常紧密,可以说学了之后立即可以致用的学科。那我们能不能既给学生实习的机会和经验,同时,又使得学生不是简单的去公司打工,而是通过实习可以真正提高它的水平。我想,我们人工智能学院就可以做一些探索。”

  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后,在已有的专业导师外,还考虑与一线企业联合进行应用类课程建设,同时引进更多海内外优秀学者。大家颇为关心人工智能的工作前途,周志华教授说,目前,AI领域,优质人才稀缺,学成后,未来一片光明:“以现在团队培养的学生来说。我们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基本不需要走正常的校招啊,一轮轮投简历、面试这样的情况。都是比较一线的大公司,事先就已经把学生订走了。所以到现在,是严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所以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大的人才缺口,我们才觉得,我们现在有必要做一个更大规模的人才培养。”

  根据2018年就业市场的一项调查的最终结果,人工智能方向的应届硕博毕业生,最高年薪可达50万元—70万元。在南大人工智能学院成立消息传出后,已经有国内的一线企业纷纷联络学院,希望可以和南大共同开发应用型课程,建立实验室和实习基地。

  人工智能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在享受种种革命性便利的同时,也难掩隐忧——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会不会破坏社会秩序和安全,给我们大家带来危险?

  “AI (人工智能)变得强大后,AI伦理就愈发显得重要!”在9月7日开幕的“江苏省人工智能大会”上,周志华教授透露,AI伦理研究将会加入该院的课程体系。

  早期的人工智能,只能根据事先设定的程序完成一些需要进行大量计算的任务,比如下象棋、拼接图案、对图片分类、回答简单问题等等。如今借助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物联网最新技术,一些人工智能设备实现了全自动化,能够自主推理解决真实的生活中的问题。语言翻译、自动交易、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等都已通过人工智能实现。

  但是快速的提升的人工智能技术会不会有一天失控?是否会危害人类信息甚至人身财产安全?全球科学家早已开始了探讨和研究。

  未来生命研究院(FLI)推动提出“23条人工智能原则”,IEEE发起人工智能伦理标准项目并提出具体指南。联合国曾耗时两年完成机器人伦理报告,认为需要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伦理的国际框架。欧盟也在推动制定针对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数据保护、数字权利和道德标准,甚至通过决议,针对人工智能民事立法。

  “当一个技术比较弱小的时候,大家犯不着去关心它的伦理,因为就算用来做坏事,也没什么大的危害。只有当这个技术变得很强大,大家才会担心将来会不会出问题。”周志华觉得,今天人们对待人工智能,有点像上世纪五十年代看待核能,既期望它大显神通,有心存恐惧。

  他说,现在学界有很多一流的学者,开始关注人工智能伦理,包括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这样的领先高校,都慢慢的开始增设人工智能伦理方面的课程。“我们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后面也会有类似这样的课程设置。”

  但是,研究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不能只局限于本专业的科学家,还应该包括社会科学专家、其它相关方面的学者都可以共同关心参与,一起来探讨这个新课题。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大咖,周志华经常拿生活中常见的菜刀和人工智能做对比“人工智能技术,就好像比菜刀。本可拿来切菜,提供生活的便利,但是也有可能拿着菜刀害人。这不是刀的错误,而是用刀人的错误。”他强调,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出发点,绝不是防备这项技术本身,而是预防这种技术被不怀好意的人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