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被包装成 “ 快反 ” 的 “ 柔性生产 ” 才是服装企业转型的重点方向
首页 > 产品中心
来源:米乐体育app官方下载ios版    发布时间:2024-04-18 07:15:56

  互联网对商业环节的渗透和改造是逆向的,从与消费者最近的广告营销端开始,进入零售、渗透进分销环节,最终倒逼到生产制造环节,在此过程中生产方式、管理理念、生产设备、甚至原材料都将出现重大变化。

  制造业的互联网化是“生产-销售-消费” 协同升级中的一环,其改造动力来源于下游流通端和消费端。 下游互联网化程 度(在线化、数据化)程度越高,对上游制造环节的倒逼作用越显著。

  目前,图书行业的零售端互联网化程度最高,保守估计超过50%。所以,我们正真看到图书的生产制造环节—“印刷出版”环节已经高度互联网化,数字出版、数字发行十分普及。

  纺织服装是另外一个零售端高度互联网化的产业,行业估计在30%以上,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全国每100件服装就有30件是在网络上销售出去的。能想象,其对上游生产制造产生了多大的倒逼力量。所以,我们正真看到在服装工厂里面,柔性化生产加速,生产周期缩短,生产方式和装备都有了变化。

  对于大量的工业制造业企业,下游是B类客户,这类企业互联网+的需求更多来自企业间的协同需求,但动力依旧来自下游客户。譬如,目前热火朝天的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将传感器嵌入产品上,卖给客户后可以不断采集数据上传到云端。但是你能够正常的看到,只有当客户有这样的需求并愿意分享数据的时候,制造端才有这样的动力。

  传统生产企业的痛点和消费的人对个性的追 求因此形成共振,促使柔性化生产出现并渐渐流行。

  所谓的柔性制造是依照订单和市场快速地反应,后补单又不会耽误销售的状态。这种生产方式有充足的弹性,产能可依据市场需求快速做出一定的反应,帮企业从过去的提前半年下订单,到现在提前几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柔性生产是市场解决消费需求升级,并对生产制造端做改造的良好途径。

  业内人士认为,大规模的批量化生产将会被多款式,小批量的柔性生产所取代,从而更好地满足那群消费的人个性化的需求,柔性生产将成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这对众多的制造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在今年疫情以及中美贸易战的双重冲击下,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需要由以前单纯的“生产制造”转变为“供应链协同”。 要实现供应链协同,要实现价值链各环节的数据共享和策略一致。在生产制造端,第一步是要打通ERP与MES的割裂,实现内部协同。

  在品质、交期、成本保持一致的条件下,柔性生产线在大批量生产和小批量生产之间任意切换。“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只是柔性生产的一种形式,并不是通用模型。同时,所谓“小多快”(小批量、多品类、快速生产)也不是真正的柔性化,因为大批量订单做不了也不是真正的柔性生产。目前,方兴未艾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也是应用IOT技术来实现柔性化生产或定制化生产。

  柔性化生产之所以成为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制造业企业的产能依据市场的实际的需求变化弹性释放:卖得好、需求多就多生产;卖不好,需求少就少生产。所谓国内的产能过剩指的都是落后产能、一般性产能,真正具备柔性生产能力的产能十分稀缺。

  近年来,「柔性制造」被行业提及的频率大幅度降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具备较高自动化水平的柔性生产线,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工厂,尤其是高端制造工厂来说仍然是奢侈品。制造业企业想要实现柔性生产,必须要补足精益甚至是IE的课程。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基础较为薄弱,用精益的方法来改造传统的制造模式任旧存在较大的困难。

  软件研发一直是中国制造业的软肋,硬件的能力也是一道难关。软件功能需要硬件平台得以实现,硬件设备又依赖软件系统来进行串联。而当下摆在中国制造业的现实困局是——软件开发尚未厘清头绪,硬件水平跟不上步伐,这个看似无解的莫比乌斯环,需要一点一点的撕开重组。

  软件的开发不能止步于IT部门,需要由企业最高决策者来部署和推动,贯穿整个组织和各大职能,并在运营环节落地。每一个生产环节通过信息化建立连接,并实现可视化。

  硬件的标准化管理也非一日之功。不同的设备规范,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需要相互融合借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工厂、企业,甚至大量行业都要逐步走出舒适圈,适应新的游戏规则。全球化的经济网络,也要求我们与国际接轨,充分考虑到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零部件以及软件的可替代性和兼容性,形成整个上下流产业链的疏通和规范化管理。

  自动化生产是减法思维,越简单越稳定;而柔性制造既要做减法,也要做加法。一条生产线上,用尽量少的设备和工具,实现生产更多产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