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媒意见独家 对国产人工智能电影的启示 AI与电影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来源:米乐体育app官方下载ios版    发布时间:2024-04-08 09:29:42

  目前国产电影中除人类以外的生物,大多数都是魑魅魍魉和神话传说人物、经典的传统虚构形象(如西游记角色等),也有如2008年的《长江七号》里的外星小狗,但人工智能的形象极为少见。近年来,国产科幻电影略有起色,但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电影还没再次出现。要推动国产人工智能电影的发展,需要大力挖掘现有的科幻文学资源,寻找到一套中国式的解决方案。

  例如王晋康的科幻小说《生存实验》,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一颗不知名的外星球上,一群不一样的种族的地球孩子在一座人工制造的“天房”中长大,控制天房的机器人“若博妈妈”每天都用电鞭驱赶孩子们去天房外的丛林中接受“生存实验”。实验过程中,孩子们接二连三被恶劣的环境夺去性命,并对冷酷无情的若博妈妈逐渐产生恨意后开始反抗若博妈妈,夺取天房的控制权。反抗成功后,若博妈妈却对孩子们道出真相:天房的能源已所剩无几,将近无法运转,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孩子们一定要尽快适应丛林生活才能活下去。这一个故事很显然没有对为何产生“若博妈妈”以及为何孩子们被放在一个只有荒野的星球上的合理性进行解答,国内的制作团队除了深入故事的内涵外,也大可以借鉴美剧《地球百子》的背景设定以及其故事延展,或者尝试另辟蹊径对《生存实验》进行拓展叙述和适当改写。

  而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更是为AI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小说从人类文明的延续或灭亡的角度,展示了一种残酷的宇宙公理——“黑暗森林”,即每个文明都是猎人,都有能力和权力将擅自暴露在他方的文明毁灭殆尽。地球人受到三体人攻击后仓皇逃离,在资源极度缺乏的宇宙环境下互相争斗,自相残杀。《三体》中所呈现人类文明的延续,保留着集体记忆与璀璨历史,人类在生存的缝隙中谨慎抉择,带着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太空中汲汲求存。刘慈欣“还原了现代小说作为‘世界体系的总体性和完整性’,并带给中国文学“整体性的思维和超越性的视野”。尽管《三体》小说中人工智能的元素不多,但其所搭建的故事框架、塑造的角色形象以及宏大的叙事风格,为后续的电影改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

  神话小说题材中“法力无边”的主人公总能借助各种机遇摆脱困境,解决苦难,这些故事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意识形态的对峙。国内的人工智能题材电影少之又少,但在中国科幻片历史上,也出现过中国式“科学怪人”主题的电影,如1986年由黄建新执导的《错位》和1988年王亚彪执导的《合成人》。前者主角为摆脱繁重的工作事务,制造了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机器人来完成自己所不愿意的工作。随机器人对主角生活的逐渐渗透,它企图插手主人的情感生活,并在矛盾激发后发动叛乱。后者将农民的脑袋移植入企业家的头中,以荒诞设定表达将改革开放以后的富人与普通老百姓作对比,充满形式感的镜头调度与场景设计暗示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困境。

  从主题来看,上述的两部国产人工智能题材电影的主题依然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机器人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总是为人类制造麻烦,但对比今天中国科幻片口碑的“断崖式”灾难,显而是前人对AI题材努力探索的艺术成果。《攻壳机动队2017》是众所周知的质量相对前作而言直线下滑的作品,也是制作团队面向大众消费的一次尝试。1995年首部《攻壳机动队》将背景世界架空在一个亚洲城市上,并以东方哲学思辨与日本诗性体悟解构“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的轮回宿命,发展出超然的‘神格’”,“消费主义对身体的零件化和符号化”的思想也通过人物与同类的相互观照蕴藏其中。后来沃卓斯基兄弟也是受《攻壳》启发而制作出《黑客帝国》。

  避免导致主题的空和大,基于中国繁荣文化语境从个体的意识困境入手,进而融入对AI现在与未来的思索,可以给国产人工智能电影提供一些创作启示。正如《刺客聂隐娘》中多次出现的镜子,映照了主角内心的矛盾,这部极具东方侠义色彩的影片,细腻又决断地体现了主角的道德困惑与思索。现今在影视作品里的人工智能,实际也是人类思想的镜像映射,但人工智能始终没有办法摆脱其客观的非生物属性。上下求索的国产科幻电影尤其是人工智能电影,需要充分探索AI与人类交织的心智及其对真实的生活的哲学思考,同时应当借助当下我国在AI研究方面的成果,结合最新的科技进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题材电影的创意与策划,实现电影新类型的突破,跨越类型片的固有界限以吸纳更多元化的目标花钱的那群人,并在不断反思中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才有机会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国产人工智能电影。